精彩报道

【海艺节】看非遗传承的“十八般武艺”
2019-11-29 09:56:03      来源:泉州网

  塑、雕、刻、绣、画、剪、编、织、锻、扎……不同非遗可能会运用相同或类似的技法,但因所用原材料不同或是具体操作方式不同,最终为大众带来风格迥异的艺术珍品——看非遗传承的“十八般武艺”

大连核雕作品《核舟记》

海南文昌椰雕

科威特蛋雕

苏绣

上海剪纸

南非兽皮画

韩纸纸绳编技艺

  如果将非遗比作武侠小说中不同门派的武功绝学,那么非遗技法就好比武学中的招式,每一项技法都有自己一样或多样独门绝招。11月23日至27日,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中心市区侨乡体育中心新落成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来自亚洲、欧洲、非洲12个国家的130个非遗项目、千余件展品在馆中集中展示,不少非遗传承人与艺术家现场展示非遗技法,让参观者一站领略到非遗传承中的“十八般武艺”。

  □记者 许文龙 文/图

  一雕一刻 蛋壳果核化神奇

  雕,是众多非遗中应用相对较多的一种技法。此次非遗展中,不少人见识到这门技艺在应用过程中,因原材料不同创造出别样的艺术品。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蛋除了拿来孵出小动物,剩下的功能就是吃了。然而,在科威特艺术家萨巴赫·阿萨德手中,一颗平淡无奇的蛋经过他的一双巧手,可以成为一件精美的蛋雕艺术品。2004年,他开始学习蛋雕艺术创作,并在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

  “蛋壳不同区域的薄厚程度不同,因此要根据材质控制雕刻的力度,一旦失误就只能重新来过。”他说,一件蛋雕作品根据工艺复杂程度,通常需要花9个小时到两天不等的时间来完成。

  吃完桃子剩果核,普通人直接丢弃,但对来自辽宁大连的核雕传承人韩志耀来说,小小的桃核经过雕刻,就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桃核的雕琢无固定的技法,它集各种雕刻手法于一体,取众家门派艺术之长。”他说。

  韩志耀的作品题材广泛,造型主要有中国四大名著人物系列、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唐诗配图等。最令人称道的当属2001年,他用精湛的手艺将一枚桃核雕刻成一艘小船,船上的人物和各种细节清晰可见,还原了《核舟记》中失传了500年的天工之作。

  海南岛盛产椰子,又称“椰岛”,椰子的种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非遗展上,来自海南文昌的非遗传承人符史琼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椰雕作品,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根据制作原料的不同,文昌椰雕分为椰壳雕、椰棕雕、椰木雕三大类。不同类别的椰雕,制作工艺也不相同。一个椰雕作品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几道工序,雕刻手法又有沉雕、浮雕、通雕、棕雕、圆雕、拼贴、油彩等。

  一针一线 绸布柔情绣山河

  绣,是指用针将彩色的线缝在绸或布上构成图案、花纹或文字,也是众多非遗传承过程中常用到的技法,其成品多为刺绣。而单单绣的技法就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

  说到绣,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据悉,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技艺总称。苏绣非遗传承人王丽华介绍,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苏绣的“双面绣”作品名满天下,主要分为平绣、乱针绣、虚实乱针绣、双面绣、双面三异绣和发绣六种,针法有九大类四十多种。

  非遗展上,来自贵州的非遗传承人龙禄颖现场为大家展示苗族刺绣技艺。苗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约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如今,贵州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

  现场,非遗传承人金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一幅绒绣作品。这种源自欧洲的技法,在19世纪40年代,由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传入上海。经过上海艺人对欧洲绒绣制作技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绣制技艺精湛、艺术风格独特的上海绒绣。“每一针就是一个小色块,一个画面用少则几万个,多则几十万个小色块来表达。”金雯介绍,绣制时随画换线,因彩施色,因而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形象生动。

  一剪一染 花草虫鱼跃纸上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我国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大众,内容吉祥喜庆,百姓喜闻乐见,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

  非遗展上,上海剪纸非遗传承人孙继海手拿剪刀,快速地在红纸上剪出各类不同的线条,十来秒钟后纸张展开,一只兔子形象化身于纸,生动传神。他介绍,上海剪纸脱胎于江南民间剪纸,经过百年来不断地传承发展,最终形成了兼容并蓄、创新求变,都市形态鲜明的海派剪纸风格。

  起源于农家窗户装饰艺术的河北蔚县剪纸,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整个工艺过程有画、订、浸、刻、染、包六道工序,即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蔚县剪纸非遗传承人高佃亮介绍,蔚县剪纸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实多于虚、黑大于白、面强于线。画面中确定一个主形体后,再安排次要形象进行陪衬、烘托和装饰。主体突出醒目、阵脚沉稳,画面充实均衡,物虽多但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全无堆砌之感。

  而来自山东的高密剪纸则是另一种不同的风格。高密剪纸非遗传承人李金波介绍,高密剪纸在表现形式上,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高密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象征性强,造型朴实夸张,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

  一点一勾 兽皮烟壶画乾坤

  画,在非遗传承中同样应用广泛。这一技法应用到不同材料上,会呈现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非遗展上,一种来自南非的兽皮画,让参观者啧啧称奇。兽皮画的绘制,非遗艺人首先需要把野兽皮鞣制好,然后用烙铁在上面作画,绘画的内容则由地区和部落的不同而有各自的表达。作为非洲本土绘画中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原始、粗犷、热烈、神秘的非洲原始部落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非洲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衡水内画展位前,一个个绘有各类精美图画的鼻烟壶令人赏心悦目。明朝万历九年,鼻烟传入中国。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河北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非遗传承人王自勇介绍,衡水内画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还将国画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作品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

  在省内展区,来自龙岩漳平的农民画非遗传承人王秀珍正认真在纸上作画,不多时绘就一幅乡村美景的画作。她介绍,漳平农民画立足本土,吸收传统艺术精华,联系生活实际,把民间味、乡土味、装饰味、现代味融为一体,集写实、变形、意化、夸张、抽象于一炉,具有造型圆满夸张,勾线平涂,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主观性极强,装饰意味浓厚的艺术特色,审美意象呈现朴实细腻的阴柔美,审美追求兼具稚拙之气与古朴淳厚。

  一破一编 纸绳竹片成精品

  使用工具或者双手使条状物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谓之编织。在非遗传承中,编织技艺同样十分常见。

  在国际展区,来自韩国的韩纸纸绳编独具特色。现场,韩国工艺家朴永美介绍,韩纸是韩国的特产纸张,通常以构树或褚树皮为材料,由于构树或褚树皮的纤维很长,做成纸张后有足够的韧性,因此利用韩纸制作的手工艺品也具有坚固耐用的特色。除了质地轻巧外,由此制作成的各种外形精美的生活用品,兼具美观及实用,令人爱不释手。利用韩纸制作的手工艺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造型精巧的纸绳钵盂韩纸灯;二是笔盒、杯垫、置物盘及相框等生活实用商品;三是较大型的韩纸家具。

  在国内展区,来自广西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谭素娟现场展示这门技艺。据介绍,花竹帽毛南语叫“顶卡花”,用当地的金竹、黑竹破成竹篾,精心编织而成,是毛南族传统竹帽。毛南族历史上,花竹帽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女子出嫁必不可少的首选嫁妆,也是毛南人馈赠嘉宾的珍贵礼物。它既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更是毛南族人世代良俗文化的标志。

  花竹帽工艺复杂,没有文字记录与图片记载,全靠老工艺匠人在戚系或嫡系亲属间口头传授与示范编织。由它衍生出的花竹帽歌、花竹帽舞、花竹帽故事等,形成了花竹帽文化,是毛南族文化精髓。

【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