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报道

【海艺节】赏非遗瑰宝的艺术人文
2019-11-29 09:55:13      来源:泉州网

  不同的历史文化、独有的传说故事、鲜明的艺术特色,让每一项非遗都散发着自身魅力,坚定着非遗匠人们的传承,同时也吸引大众的喜爱——赏非遗瑰宝的艺术人文

  每一项非遗,都有可追溯的历史,不论久远或近代,都是技艺产生的源头。不同技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其传承生生不息的关键。其中,不少非遗至今还流传着相关的故事传说,为人所津津乐道。而非遗技艺及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则更是吸引大众的魅力所在。那么,就一起来领略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百余种非遗瑰宝的风采吧。□记者 许文龙 文/图

内蒙古六合枕

成都漆艺

贵州蜡画

钦孜派唐卡

芦苇画

江西婺源歙砚

天津风筝制作工艺精湛

泰国孔剧面具

望江挑花

许家油纸伞

  追溯历史 不同文化的碰撞

  受所处地域影响,不同非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不尽相同。追溯非遗的起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当地的历史变迁及文化特色。

  望江挑花,是流传在安徽安庆市望江县境内的一种家庭手工技艺。据史料记载,这门技艺最早兴盛于唐代,当时那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天生爱美的村姑们常常一起琢磨着怎样为自己亲手织就的纱巾、头布添些花纹。就这样,最初的望江民间挑花便在村姑们的揣摩中应运而生。

  至晚唐时期,当地开始用本地棉花为制作原料,用于生产衣饰及家庭器用装饰制品,并逐渐形成每家每户女性必须精通的手工技艺。这门技艺也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望江人民所喜爱,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成都漆艺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蜀时期。”成都漆艺非遗传承人尹利萍介绍,西汉时期,在原有技术基础之上,成都漆艺又发明了针划填金法以及用稠厚物质填成花纹的堆漆法等。唐代,这门技艺达到了几乎无法超越的高度,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有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象、上施线雕并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等高超技艺。

  明清时期,成都已经成为全国雕漆填彩漆器产地之一,成都漆器的种类已经达到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发展到当代,成都漆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具有的雕花填彩、银片丝光、镶嵌描绘等传统手工技艺和地域特色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成为与北京、福建、扬州、广东阳江齐名的全国五大漆器之一。

  钦孜派唐卡是由艺术大师钦孜钦莫于15世纪中叶创立的,目前是西藏重要的画派之一。钦孜钦莫自幼酷爱美术,幼年时即能准确地描绘山川日月和飞禽走兽,成年后醉心于佛画,其艺术风格直接承袭14世纪流行的绘画样式并有创新,自成一体。钦孜派唐卡绘画风格对后藏艺术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一般来说,钦孜派比较擅长对密宗中佛、菩萨等题材的描绘。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就懂得了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岛夷”指海南岛黎族先民,“织贝”是棉织品。可见黎族在战国时期前已掌握了棉纺技艺。

  如今,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精美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动人传说 好故事千古流传

  不少非遗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或是为技艺找寻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或是人们对于美好的一种想象和寄托。传说虽然不是历史,却能反映出劳动人民用民族的智慧去诠释民间艺术的文化现象。

  贵州是我国著名的“蜡画之乡”,其文化研究价值享誉国际。贵州蜡画以古朴的色调、古老的神秘纹样、丰厚的文化内涵而著名。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世代传唱一首古歌:《蜡染歌》,叙述着蜡染的起源故事。当时有位姑娘将白布晒在梨树旁,风吹梨花落在白布上,采花的蜜蜂在白布上又采花又吐浆,而后风又把布吹到蓝靛草腐烂的水塘里,染得白布蓝茵茵。此后,她将布拿到河水里去漂洗,蜜蜂吐浆的地方出现点点晶莹透光的花纹,于是蜡染被发现了。此外,还有关于苗族先祖蚩尤的刑具化为枫树,后代苗民用枫树汁描绘图案表示对祖先亡灵的悼念与崇拜,枫树汁又演变为蜡的传说。

  来自内蒙古的六合枕外形独特,软硬适中,高低可调,且孔孔相通,解放耳朵、脸部,后脑不会被压,保持了最好的通透性,使人不会产生压抑的感觉,受到不少人青睐。相传1864年慈禧太后西行至平遥,人困马乏,加之内忧外患,久久不能入睡,当地宫吏急忙献上六合枕,使得慈禧安然入睡。次日,慈禧顿感心旷神怡,便问此枕为何叫六合,得知六合乃指枕上有六个孔,代表东南西北天地六个方位合为一体,寓意天下太平祥和,慈禧大悦,脱口说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于是赐名为“六合泰枕”。由此六合枕传入宫中,逐渐流传于官宦人家和民间。

  江西婺源制砚历史悠久,始于唐开元中叶,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婺源古属安徽歙州之辖地,历史上人们习惯于以州名来命名当地的一些名特优产品,故所产砚台被称为“歙砚”;其制砚石材产于县内龙尾山,故又称“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歙砚在造型、纹饰、布局和雕琢技艺上,广泛吸取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艺术特色;长期以来,形成了“清新、淡雅、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龙尾砚石纹理练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艺术家们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平时写字用的砚台是端溪砚,自从结识茶馆老板欧阳徽后,用的都是歙砚。当时欧阳徽送它一方歙砚,叫“双龙戏珠金星砚。”此砚星光闪闪,摸着柔嫩润滑,用手托空,轻击之,发出清脆“镗、镗、镗”之声,欧阳修爱不释手,赞道:“宝砚也!宝砚也!”并写诗一首,诗曰:徽州砚石润无声,巧施雕琢鬼神惊。老夫喜得金星砚,云山万里未虚行。

  独具特色 让艺术散发魅力

  不同非遗有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赋予自身不同的艺术特色。而这些艺术特色,正是其吸引人们的魅力所在。

  孔剧是泰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具有哑剧之意,是戴面具表演的舞剧,表演融合舞蹈、音乐、诗歌、绘画、武术和皮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孔剧面具分四类:人面具、神仙面具、魔鬼与夜叉和猴子面具、各种动物面具,每一类又有若干种面谱。孔剧面具色彩鲜艳,工艺精致,已成为深受泰国民族喜爱的工艺品。各种面具五官、脸庞的形状和色彩互不相同,冠饰也不一样。其造型怪异,狰狞恐怖,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情趣。工匠一般都经过专门训练,而且世代相传。制作面具的工匠须有广博的知识和精良的技艺,才能制作出与角色吻合的面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大家耳熟能详。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起源于我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朝鲜、越南、泰国、日本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来自四川泸州的许家油纸伞,在原有的油纸伞技艺基础上进行改良,选用深山老楠竹作为伞骨,以特制棉纸为伞面,同时刷上特制熟桐油,使其经久耐用。再加上伞面精绘彩图以及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深得人们喜爱。

  天津风筝的制作,历史久远,工艺精湛,清代就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10种风筝。对天津民筝制作技艺做出重大贡献,享誉中外的是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也比较单调,为整体式。魏元泰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既可放飞晴空翱翔,又可摆在室内观赏。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有200余种。1914年,他带着风筝,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牌奖章和奖状。在着色上,天津风筝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

  芦苇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将芦苇原料制成苇篾,再经过雕刻、着色、粘贴、装裱,一幅芦苇画便诞生。每幅画的80%为芦苇的自然色,20%左右的画面经过熨烫工艺处理。芦苇画构图简洁,意蕴无穷。正是它源于自然,使整个画面淳朴自然,野趣横生,给人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还因它具有天然环保、不变形、不褪色等特点,故被人们称作自然生态的艺术。特别是在人们追求环保、崇尚自然的今天,备受业内人士的青睐和广大消费者欢迎。

【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