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报道

【海艺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震撼心灵
2019-11-29 09:51:53      来源:泉州网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震撼心灵

  在本次艺术演出周活动上亮相的表演,既有源于民间的传统歌舞,也有创新于现代的表演方式。这是一次超越时间的邂逅,在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激情碰撞中,弥漫出了历久弥新的神韵。

  □记者 吴拏云 詹伟志

在永春余光中文学馆内,韩国林芝亨光州现代舞团为永春人民带来精彩的表演。 (陈晓东 林培枝 摄)

音乐剧《牵魂线》 (张川里 摄)

泰国舞蹈《诺拉·威克鲁和萨特·查特里舞》(林劲峰 摄)

  以舞姿展示秩序与优雅之美

  泰国文化促进部青年艺术协会成立于1987年,该艺术团的成员大多非常年轻。据团长普拉罗·卡瓦尼奇介绍,这些小演员们多数是从七八岁时便开始接受传统舞蹈与乐器演奏方面的培训,只有在表演方面具有天赋的人才会被挑选进入该艺术团。这次来泉的演员们虽然看上去很年轻,但表演经验丰富,他们曾多次被泰国文化部派遣至国外表演,帮助传播泰国文化艺术。这次他们先后向观众展示了克汗多克舞、诺拉·威克鲁和萨特·查特里舞、击剑表演、长鼓舞以及民歌等。

  在开场表演中,艺术协会的舞蹈演员们为观众带来了《克汗多克舞》。克汗多克舞是一个新创的舞蹈节目,它的灵感源自于每年五月泰国人要用名为“克汗多克”的容器祭拜清迈的城市支柱“因塔印城柱”,克汗多克舞正是展现吉祥喜庆活动的舞蹈表演。克汗多克舞所用的伴奏舞曲叫做《清迈玫瑰》,洋溢着甜美而热烈的旋律。小演员们的舞蹈风格与歌曲旋律相得益彰。

  “诺拉·威克鲁和萨特·查特里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节目,其舞蹈形式为后来许多泰国传统舞蹈所效仿。“威克鲁”意为“向老师致敬”,舞蹈传递的是向过去的舞蹈大师致敬之意。普拉罗·卡瓦尼奇表示,尊师重道是一种传统美德,泰国艺术团队经常在外表演“诺拉·威克鲁和萨特·查特里舞”,其目的就是为了呼吁人们维护师道文化,理解尊师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长鼓”是泰国一种又细又高的鼓,执长鼓而起舞的表演就叫“长鼓舞”,最早是泰国黎逸府戏剧艺术学院的创意舞蹈,2012年在泰国文化艺术节上首次亮相。表演通常以游行的形式进行,女性舞者在前面,一般来说这种舞蹈也被视作节日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泰国舞蹈者带来的“泰国四区”舞,是一个展示地区文化差异与融合的舞蹈。泰国国内地形整体北高南低,大部分均为低缓的山地和平原,划分为四大自然区域,即北部山地、东北部高原、中部平原和南部半岛。“泰国四区”舞要求舞者身着这四个区域不同的服饰进行表演,展示的舞姿也各不相同,其伴奏音乐各具特色,但四区舞蹈艺术又能完美融合为一体,传递着一种秩序与优雅之美。

  团长普拉罗·卡瓦尼奇表示,泰国文化促进部青年艺术协会目前正在培养更多的青少年演员,为他们提供包括传统的泰国蒙面舞、东北民间舞蹈和民歌音乐课等培训,旨在继承和发扬泰国歌舞艺术,提高人们对泰国文化的重视。

  现代舞蹈兼具实验性与独创性

  韩国林芝亨&光州现代舞团成立于1990年,该舞蹈团长期以韩国人文、光州特色为基础,开发具有实验性与独创性的现代舞蹈作品,在韩国艺术舞蹈界中颇具影响力。这次为了赴泉州“一带一路”艺术演出周之约,该团特地排演了一支全新的舞蹈《无等·奇幻·阿里郎》。这支舞蹈以无等山(位于韩国光州市东部)的美丽风景为背景展开,实际上由三个段落构成,舞者通过看似简单的肢体语言在不同层次中的重复运动,诠释出野花(喻指现代人)倔强生存的独特态度,展现生命体积蓄于内心深处的力量。

  舞蹈《无等·奇幻·阿里郎》的开场十分惊艳,演员直接从台下观众席跳舞到台上的,这种与观众零距离的表演形式,带给人震撼的效果。无等山坐落于光州广域市和潭阳市之间,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之为“光州的守护神”。开场舞者也将“守护”的精神糅合入舞姿当中,他用丘峦起伏的流畅舞动,彰显了无等山的神光异彩。随着越来越多舞蹈演员的加入,他们的舞姿和动作不断重叠,加上简单的节拍营造出一个能量空间,并以此释放出一个全景过程,充斥着对肢体动作和内心活动的展示,引发诠释者和观众之间超越感官的共鸣。

  林芝亨&光州现代舞团团长林芝亨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带团来泉州,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舞蹈感受韩国光州的风俗人情、人文理念,以及光州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舞蹈团的女主角之一金敏京告诉我们,在这台《无等·奇幻·阿里郎》舞蹈中,舞者以现代表现手法来解放自己,追求新鲜的舞蹈语言,可以说是比较有创新精神的。舞蹈融合了音乐的动感、诗歌的韵味、哲学的思辨、戏剧的激情、雕塑的质感、绘画的灵性与宗教的神秘,尽情地把无等山光芒照耀下的“山中野花”具有的真诚、自然、朴实无华的个性展露出来。舞蹈浓缩的情节变化与细致的心理描写,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震撼作用,使人们在舞蹈的世界里,感受心灵的碰撞,体会百味人生。这支舞蹈还带观众领略了光州的春、夏、秋、冬,以及朝鲜族古老的阿里郎传说。与传统舞蹈相比,现代舞蹈语言或许有些“躁动”,甚至有些“冷漠”,但不可否认更真实地贴近了当下某些社会生活。当工业文明对人的身体、心灵形成无形桎梏时,这样的现代舞蹈,成了宣泄内心的需要,它高度弘扬了个体生命,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今年25岁的金敏京称,她是初中才爱上舞蹈的,在舞蹈这条路上算是起步较晚的,但她却愿意执着探索舞蹈的奥秘,这可能是现代舞能带给她强大支撑力的缘故。

  原生态音乐剧让人备感亲切

  鄂尔多斯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近日在泉州大剧院隆重上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传承单位,成立于1966年的准格尔旗乌兰牧骑被誉为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演出团体,他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推动漫瀚调的保护与传承,将民族歌舞、漫瀚调曲艺等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目与现代表演形式相融合。

  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历时数年方才打造完成,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据节目唱词设计者刘虎全介绍,漫瀚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蒙古族与汉族杂居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准格尔旗等地,是蒙、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漫瀚调具有“一曲多词”“一词多曲”的特性,曲调洒脱优美、韵味独特。

  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以改革开放40周年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为背景,通过田算盘、巴图、二袅袅等形象的塑造,讲述新时代的准格尔人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求新求变的感人故事。据介绍,音乐剧在保留延用漫瀚调原曲原词的基础上,又新编了几十首原汁原味的山曲儿,给广大观众送来了“田野的芳香”。同时,剧中还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形象逼真地勾勒出鄂尔多斯高原黄河畔的农家风情。以当地民歌《牵魂线》为牵引串联,运用当地风趣、幽默、乡土气息浓郁的语言,把乡情、乡趣、风土人情巧妙串联起来,展现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和新面貌,抒发了在党的领导下,蒙汉人民携手奔小康的壮志豪情。演员们优美的舞姿,映衬出了蒙汉文化“粗犷豪放而又兼具细腻妩媚”的风格,令整体演出和谐生动。

  鄂尔多斯素有“歌的海洋、舞的世界”之美誉,而漫瀚调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地的老百姓长期以来养成了一种风俗,无论白天、黑夜、走路、干活,“见甚唱甚,想甚唱甚”,习惯用歌声驱赶寂寞、疲惫,寄托各种情感。《牵魂线》从歌词、旋律、行腔吐字,到演员的举手投足都保留着地方人文原生态的面貌,使观众备感亲切、肃然起敬。

  激情四射的“探戈”盛会

  27日晚上,在石狮市音乐厅内,日本横滨Koji Hirata室内音乐会如期举行,平田耕治等五位日本音乐家为400多位观众带来了一场激情四射的“探戈”主题音乐会。

  在当晚的演出过程中,平田耕治等五位日本音乐家带来了多首“探戈之父”美誉的阿根廷国宝级作曲家皮亚佐拉的代表作。一曲《会发生什么呢》,迅速将观众拉入探戈的音乐世界之中。《嫉妒》《巴钦餐馆的卖花小孩》《我是玛利亚》以及《再会,诺尼诺》……随后,音乐家们用钢琴、小提琴和班多钮手风琴演奏了一首首经典的探戈名曲。最后,乐队灵魂人物平田耕治还带来了自己的原创作品《探戈“机器人”序曲》,将一个疯狂热爱探戈音乐的艺术家用“探戈机器人”的形象展现给观众。整个演出过程以传统的阿根廷系统班多钮手风琴为核心表现力,在不断跳跃的音符中,将东方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表层差异打破,让人如痴如醉。

  “以前都是舞蹈在前面,乐器在后面。这次可以说是探戈音乐走到前台,让观众有直观的印象。”平田耕治表示,探戈音乐是在阿根廷和乌拉圭之间的拉普拉塔河流域文化发源起来,主要由“探吉约”歌舞和“米隆加”音乐结合而来,主要歌唱移民的悲哀。探戈常被比喻为“三分钟的小歌剧”,在短时间内浓缩了富有戏剧性的音乐情节,观众可以尽情跟随着音乐,在短短的三分钟里面去感受不同的情节故事。

  “我儿子也是学手风琴的,难得有机会能够近距离向大师学习的机会。”带着儿子来欣赏音乐会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当晚的演出过程中,儿子一直盯着音乐家手中的班多钮琴,深深沉浸在那优美的琴声之中。

  “这个虽然看起来像手风琴,但它的音色听起来很像中国的传统乐器笙,其发音原理是通过风力吹动金属簧片而发音,相对于手风琴的音色,更具穿透力、有极强的情绪表现力。”平田耕治通过翻译告诉记者,班多钮琴是从教堂音乐中发展而来的,它是由德国人所发明,后来爱尔兰水手把它带到阿根廷。现在,班多钮琴是探戈乐队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乐器。

  据了解,平田耕治出生于日本横滨,13岁开始学习班多钮琴,16岁独自一人前往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学习。作为最受欢迎的探戈组合“CAMBA tango”的成员之一,平田耕治已经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的几个著名剧院演出。被认为是当今最有前途的班多钮琴演奏家之一,他的表演总是吸引着核心探戈爱好者,能够通过独特的能力向观众传达“探戈的灵魂”。

  济州乐曲揭示“海女文化”

  韩国济州Trio BOROM三重奏是个新近组建的女子三人乐团。团长文佼珍负责演奏钢琴,大提琴手是李炫如,另外一位成员是小提琴手金慧美。乐团三成员都是韩国济州人,而且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回国后她们因志趣相投,遂组合而成乐团。据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文化政策课长梁仁贞介绍,济州Trio BOROM三重奏的三位成员都是济州年轻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团长文佼珍更是多才多艺,这次带来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由她亲手改编并演奏的。

  韩国济州“海女文化”举世闻名,这次济州Trio BOROM三重奏在泉州为观众献上的乐曲也大多是描绘海女文化的济州传统民谣改编曲,这其中包括有《冬季》《海女民谣协奏曲》《碧海潜水》《若生若灭》《呜多多基》等。据梁仁贞所述,这些民谣全是劳动民谣,是自古以来济州海民在海边生产工作时互唱的民谣。而乐团采用现代乐器演奏的方式,对传统民谣进行重新演绎,使得海边劳作、享受大自然馈赠的画面更加饱满地体现在每个音符之间。

  乐团演奏《海女民谣协奏曲》时,音乐首先是以钢琴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酝酿出一股清新、柔美的气息,仿佛一位海女亭亭玉立于眼前。而旋律依旧以济州传统民谣为基调,等到小提琴和大提琴加入后,音乐形成了一种摇曳多姿的形态,塑造出了洁净缥缈的气氛。这种清远的意境与印象主义不谋而合。艺术家们试图要展现晶莹透亮的闪烁着犹如光线般美感的妙音效果,以此来呈现海边自然风貌对于人心的打动。对于整个乐园的演奏来说,钢琴始终如同坚实的基础一样,不仅支持着弦乐的各种变化,而且也承接了音乐的着色效果。时而以密集的快速音群带来一阵仿佛狂风暴雨般的吞没,时而又转入默默地陈述,推动主题的前进。大、小提琴体现的则是一种携手共进的情绪,一会儿以震音的形式加入,高音区的分弓用下弓的力量推进了音符的繁衍,一会儿配以果断的和弦,形成相互追逐、又各自为营的音波,使音乐一步步走向高潮。在这个过程中,听众渐渐感悟到海女劳动时既有艰辛、也有甜蜜的复杂情感。

  梁仁贞告诉我们,这次乐团之所以坚持要演奏济州“海女文化”民谣乐曲,也是因为知道泉州是滨海之城,渔业发达,而且惠安女文化同样名扬四海。她们相信,泉州与济州在女性与海洋的文化上,彼此是相通并能引发共鸣的。在音乐会上,济州Trio BOROM三重奏还特别与泉州南音雅艺共同合奏一曲《世梦——海女之梦》,以此表达两地音乐与文化是可以交融并互相辉映的。

  期待《狮子山下》悠然奏响

  香港天籁敦煌乐团将于本月30日为观众献上他们的演出。据悉,香港“敦煌丝路回响”音乐会演出曲目包含《大唐礼缵》《长沙女引》《水鼓子》《供花手》《阳关三叠》《水月澄鸣》《悟》《狮子山下》,分为上下两场。其中《狮子山下》是象征着香港精神的名曲。

  据介绍,乐团音乐家们擅长的乐器都为传统中国乐器,分别有琵琶、笙、古筝、阮咸、笛子和打击乐器等。乐团成员都是来自香港演艺学院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致力于复兴唐朝音乐。该团还希望通过发展敦煌古乐演绎及教育课程,来弘扬敦煌文化及艺术。

【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