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在泉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泉州南音远播至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成为维系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作为南音流传的核心区,泉州不断深挖南音文化内涵,强化南音传承传播,《泉州南音保护实践案例》获文旅部“优秀保护实践案例”的荣誉——
千年古乐焕新机
长期以来,泉州城乡各地都有少年儿童跟着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学习南音。图为2015年在洛江区河市镇河市村的杨氏文化馆里拍摄的学习南音场景。 (陈起拓 摄)
泉州网11月22日讯 (记者许文龙)11月20日,作为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核心项目之一,第十三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拉开序幕。来自海内外的41个南音社团携手,为观众们奉上20场精彩的视听艺术盛宴。
南音,又称“南曲”“弦管”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自晋唐以来由中原移民带入泉州,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泉州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泉州是南音的发祥地和富集区,这里南音传承生生不息。长期以来,泉州城乡各地,以至于海角渔村,山边旮旯,都有民间自发组成的班社,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南音还随着泉州先民的迁徙延播至厦门、漳州及台港澳和东南亚国家、地区。
从1990年开始,泉州市多个部门联合开展南音进校园活动,编发了《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等教材,将南音曲谱“翻译”成简谱和五线谱,便于教学,并形成连续性、长效型、专业化的南音人才培养机制。
不仅如此,泉州师范学院还设立了全国首个南音本科专业和硕士点,南音在泉州大、中、小学各个层次普及开来。时至今日,泉州已连续举办28届中小学南音比赛,有10多万青少年在唱南音,使得这一古老音乐传承千年不辍。
南音名角新秀辈出。“牡丹奖”是我国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曲艺专业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2012年,我市南音表演艺术家李白燕凭借在南音创新曲目《出塞和亲》中的出色表现,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成为福建省首位获此殊荣的曲艺表演艺术家。2018年10月,泉州南音演员庄丽芬凭借南音《海丝航标颂》的出色表现,获得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作为一名“80后”青年演员,她仅用4年时间就包揽了牡丹奖“新人奖”和“表演奖”,成为我省目前唯一的二度“牡丹奖”获得者,也是目前最年轻的牡丹奖得主。
近年来,泉州南音积极“走出去”和“请进来”,组织团组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赴西班牙、波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并与波兰、韩国、日本等到访的国外艺术团队进行深度合作。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泉州师院南音学院等机构多次组团到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向师生介绍南音的价值,演唱演奏代表性曲目。
今年6月,由泉州市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申报的《泉州南音保护实践案例》荣获文旅部公布的“优秀保护实践案例”。“未来,我们会继续借鉴其他省市非遗项目的优秀保护措施,继续开展南音传承保护抢救研究、南音文化推广等工作,推动南音的保护传承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主任庄小波说。
【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