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泉州南音记录工程”,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推动南音进学校,复兴发展民间班社,泉州南音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成为重大文化活动的保留项目,国家大剧院上演“南音交响”
新加坡湘灵南音社回老社长故乡为乡邻献曲 (陈晓东 摄)
泉州网11月22日讯(记者 许文龙)一直以来,泉州不遗余力开展南音保护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泉州加强南音专业表演团队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实施“泉州南音记录工程”,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实施南音进学校,复兴发展民间班社等,采取多项措施对南音进行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培养出一大批南音新秀,为南音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十年来,南音不仅成为亚洲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的保留项目,还连年举办南音大会唱,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弦友聚泉交流。
南音最常见的乐器组合采用了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加拍板。(陈晓东 摄)
华夏正音在泉州
“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听到与我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的声音;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敢下这样的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今天。”这是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听到泉州南音后发出的肺腑之言。
公元4世纪至13世纪间,中原音乐文化南下,与当地艺术融合,孕育了南音。“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五代时安溪首任县令詹敦仁写的一首诗,描写当时泉州城的南音文化生态。汉晋以来的相和歌、清商乐、唐燕乐、大曲等音乐形态和许多乐器形制,从中都可以寻其遗迹。
南音的演唱一直沿袭泉州方言古韵。南音的主要乐器十目九节的洞箫,见于魏晋(公元220年—420年),嘉峪关6号墓出土壁画可鉴,在中国仅存于南音;横抱琵琶,是唐代遗制,敦煌壁画可鉴,也仅存于南音。
南音的拍板、三弦、二弦、嗳仔(管乐器)和响盏(铜制)、小叫(铜制)、四宝(竹制响板)、双铃、扁鼓等手持打击乐器,在北宋陈旸《乐书》中可见记载。始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和戒坛飞天乐伎所持的各种乐器及组合保留在现在的南音表演中。
南音最常见的乐器组合采用了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加拍板,声部间形成叠合、引让关系。旋律在七声音阶基础上含有固定的变音体系,演唱演奏,技巧高难。无论唱奏,声音必须平稳,讲究“初如流水,腰如悬丝,尾如洪钟”。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非遗展开幕式上,泉州南音表演引人入胜。 (陈晓东 摄)
南音的传承不仅得益于“口传心授”,还借助于很早就创造出来的固定唱名体系记谱法,其谱式采用“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对应五音,旁附节拍和琵琶弹奏法符号,唱词加载其中。从刊于420年前的《明刊三种》(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满天春》《钰妍丽锦》《新刊弦管》等三种闽南戏曲、弦管选集的合称)到民间各式手抄本,证明南音广泛地应用了精准的记谱。
南音的体裁分为器乐曲、套曲和清唱曲三部分。现存三千余首曲谱中,清唱曲占90%,内容主要涉及历代故事,风俗民情等,具有很强的教化劝导作用。其中还保留了许多唐、五代著名的诗词作品,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刘禹锡《陋室铭》、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另有许多宋元南戏早已遗失的剧目,如《王焕》中的名曲“杯酒劝君”等,也保留在南音中,这些曲目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史的宝贵遗存。
学生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响千年古乐,展现南音传承新气象。(陈起拓 摄)
千家罗绮管弦鸣
在泉州,民众把演唱演奏南音当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音的表演场所,或庭院,或茶馆,或广场,或戏台,或馆阁,非常灵活。婚丧嫁娶和岁时节日,乐社或齐聚一堂各献乐章,或行进街市奏乐欢歌,形式多样。每年春秋二祭,弦友共聚祭拜乐神郎君(孟昶,公元919年—965年,乐社保护神)。拜师、拜馆(乐社互访)等仪式和社会交往活动构筑了和谐文明,与表演一同构成完整的文化生态。随着泉州人外移,南音传至国内的台湾、香港、澳门和国外的东南亚等地。客居他乡的游子为维系故土情感,结社唱乡音,在他们心中,南音就是故乡。
为更好地保护南音,2013年起,泉州市开展南音记录工程,将南音的65套“指”“谱”和1000首优秀“曲”录制成DVD,抢救与记录濒于消亡的曲目,将老唱片清洗翻录,出版有声书籍《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建立泉州南音记录档案馆,进行专项保存。支持采用新科技制成唱音与曲词每个字都可以同步显示的“智能曲谱”,制成南音曲目500首。同时,将智能曲谱制成相应的二维码,可用手机的微信“扫一扫”,手机界面随即出现一个带有箭头的符号,点击一下,手机界面就会出现智能曲谱的视频,乐声随之播出。
在泉州,民众把演唱演奏南音当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晓东 摄)
在南音艺术的传承保护方面,泉州有着较超前的文化自觉自省意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相关部门联合将南音艺术推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开创了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的先例。学生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响千年古乐,展现南音传承新气象。
“今年是南音进入校园的第30个年头。”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顾问陈日升介绍,1989年,泉州市开始将南音作为乡土教材、特色课程引入中小学校,而后逐步推广开来。
多年的耕耘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目前,泉州市有200多所中小学已开设南音特色课程。今年8月中旬举行的泉州市第29届中小学南音演唱演奏比赛,有62所学校、400多名学生参加。“参赛各队每队一人,招之即来,不用排练,对准弦即上台齐奏箫指曲《直入花园》等名曲,由此可见各地各学校南音传习之严谨、娴熟。”
“经过多年的普及推广,南音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根。”陈日升说,保守估计,30年间受过南音熏陶、喜欢南音的泉州青少年学生超过20万人。尽管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未必会走上南音、艺术的道路,但他们像“宣传队”,也像“播种机”,会将南音带到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传播到许多角落,“让南音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在中心市区天后宫的戏台上,常有南音爱好者齐聚演唱。(陈晓东 摄)
古乐薪传正春风
作为我国仅有的2个南音专业表演团体之一,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南音专业人员在各地区发挥骨干作用,而且在各种赛事活动中为泉州争得不少荣誉。
牡丹奖是全国曲艺艺术专业奖项的最高奖。2012年,8月24日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揭晓,李白燕凭借在《出塞和亲》中的出色表现,从全国78位参评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牡丹奖表演奖。她也因此成为海内外南音界首位获此殊荣的表演艺术家,填补了我省牡丹奖表演奖的空白。2018年10月,在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舞台上,来自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的“80后”南音演员庄丽芬凭借南音新作、一曲《海丝航标颂》的出色表演荣获“牡丹奖表演奖”。
2017年6月10日举办的“中菲海丝情”南音音乐会。 (陈起拓 摄)
这首由新加坡作曲家吴启仁作曲、蔡湘江作词并导演的《海丝航标颂》,以泉州航标塔——六胜塔为创作题材。作品以南音优美、典雅、激情的律韵,配合独具特色的南音小打击乐器“四宝”“酒盅”演奏,充分展示演员吟、唱、弹、奏等扎实全面的艺术功底。舞台上,庄丽芬朱颜轻展,顾盼生辉,清丽婉转的嗓音沁人心脾,尽显世界非遗南音的典雅与气度,作品主题及艺术呈现均无可挑剔。
作为年轻的南音艺术家,庄丽芬从2014年的“新人奖”再到2018年的“表演奖”,短短4年内两获牡丹奖。这既是对她表演艺术的认可,也是对南音这一古老曲艺艺术的肯定。
在传承创新上,这几年,南音与交响等现代音乐元素频频互动。2017年12月15日,大型交响合唱《长安门》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蔡雅艺演唱第三部分《出汉关》,首次将泉州南音带到金色大厅向世界展示。
原汁原味的南音,与西方管弦乐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突破了文化的藩篱,结下了奇妙的艺术情缘。历届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办,令泉州文化艺术频频登上国际舞台,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关注。
南音音乐会(陈起拓 摄)
“南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让更多人来欣赏它,这是我们要做的事。”近年来,中国音协副主席、原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努力为南音插上交响乐的翅膀,完成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让古老的南音登上世界的舞台。他表示:“对于西方来说,运用他们熟知的形式,可以让南音更迅速地被接受,让外国听众更容易领悟到南音的美妙。”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南音与西方交响乐擦出别样的火花,令外国政要、友人赞叹;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南音交响”世界首演也非常成功,观众都表示出发自内心的感动,被演出的魅力所折服。
如今,泉州南音艺术人士不断打开新视野,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唱响了新时代的文化和弦。
【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