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千年 古艺新姿
2019-11-15 10:45:08      来源:泉州网

  传承千年 古艺新姿

  泉州提线木偶戏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12项木偶戏之首,已不间断传承上千年,走过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题材、舞台形式、木偶造型、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领舞中国戏曲、首个到联合国总部做专场演出、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项目……作为我国木偶艺术的杰出代表,提线木偶戏在泉州已不间断传承上千年。

  过去60多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已走过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世界各地交流展演250多次,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闪亮名片。

  □记者 谢伟端/文

  (本组图片由泉州市木偶剧团 提供)

《赵氏孤儿》剧照

木偶头雕刻

  传承千年 成为“百戏之首”

  中国木偶戏发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12项木偶戏,其中有两项在泉州,即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位列12项之首。

  关于福建木偶戏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闽人进士林滋的《木人赋》:“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藏机关以中动,假丹粉而外周……是则贯彼五行,超诸百戏。”

  据泉州市木偶剧团名誉团长、艺术总监王景贤介绍,传统的泉州木偶戏所使用的舞台名曰“八卦棚”,用两条长木凳,数条木板、8根竹竿、几片布帘搭建而成。舞台的面积不足8平方米。面向观众的一面,围上几块彩绘或刺绣着传统装饰图案的彩屏。演员站在高约1米、宽约2米的屏风后面操纵木偶进行表演。

  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掌中木偶戏(闽南人、台湾人称之为布袋戏)所使用的传统舞台是一种与闽南传统庙宇造型相似的“彩楼”。面朝观众的一面有左、中、右三个门洞。表演区就在门洞外及台口的天、地之间,演员活动的空间宽与深都不足两米。而杖头木偶的舞台,也在大约仅两平方米的空间上用布幔围搭而成。“全开放式”舞台上几乎空空如也,全凭演员运用手上功夫操纵木偶、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舞台艺术形象。

反映古代泉州繁华景象的木偶表演

受邀在电视节目中展演

  “‘前棚嘉礼后台戏’,嘉礼的锣鼓没有响,其他戏是不能开的。”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夏荣峰告诉我们,嘉礼戏是闽南的百戏之首、开台戏。演员被称为“傀儡先生”,着长衫,可考科举,受人尊敬。常驻在大庙中的戏班里,木偶戏班住上房,其他戏班则只能住下厅。

  嘉礼戏的地位从何而来,行当中人相信因它由北方传来,是中原文明的产物,有个好出身。“泉州有三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是‘晋人南迁’,福建当时是八闽蛮夷之地,六朝时的北方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流经泉州的南安江也因此改名晋江。第二次大移民是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第三次是南宋,皇族大量人员由临安(杭州)迁居泉州,泉州当时有‘南外宗正司’,专门管理皇族事务。”夏荣峰认为,“木偶戏应该就是随着这三次迁徙从北方传来的,我们的戏棚叫‘八卦棚’,顶棚像是八卦的形状一样,以前宫廷里肯定是这样的。”

  嘉礼戏传统的“拜相公爷”仪式似乎是它南迁的佐证。“相公爷”是嘉礼戏的戏神,“拜相公爷”是开台演出前最重要的仪式,班主敬拜、请出相公爷、安台、请神明、踏棚、敬拜、请神明看戏、辞神,8个程序,一个也不能少。“踏棚”是其中核心的一环,相公爷以一出《地锦当》自报家门,头一句说的就是“家住杭州铁板桥头”,尤其特别的是,嘉礼戏作为地方戏,通常使用闽南话,相公爷的自报家门却是普通话。“我们称为‘蓝青官话’,就是古代的普通话,很有可能是从福建隔壁的江西传来的。”夏荣峰说。

早期的木偶表演在简易搭盖的棚子里,群众兴致很高。

学习操作木偶

  惊艳表演 亮相世界各地

  2008年8月8日晚8时27分左右,和着激扬的鼓声,在手舞红旗的兵俑的簇拥下,来自泉州市木偶剧团的夏荣峰、陈学群、张弓、许少伟手提木偶,威武地站在舞台上,被缓缓推向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场地中央。4名木偶演员在4米多高、20余平方米的舞台上演出,身着红色、黑色、绿色、白色四色盔甲的四将士凯旋。配合着铿锵的京剧打击乐,四将军进行舞大刀、劈叉、抬腿、耍甲旗、打斗等动作,表现将士们爱国报国的雄心壮志。舞台四周是1000多名演员参加的兵俑方阵。这是中国传统的京剧打击乐表演,激扬的鼓声、音乐和手舞红旗的兵俑,将人们的思绪拉向了遥远的过去。3分8秒的《四将开台》表演,泉州提线木偶在全世界的目光中,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展示。

  《四将开台》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名作《古艺新姿活傀儡》的核心部分,该剧目在2002年荣获“第十届文华奖”。导演组把泉州木偶名剧《四将开台》列入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当中。这是为什么呢?张艺谋导演等主创人员认为,选择泉州提线木偶的主要原因是:提线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泉州提线木偶戏是中国提线木偶戏的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泉州提线木偶近百次代表国家出访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曾在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是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泉州提线木偶到国外演出

传统的古装戏颇受欢迎

  “提线木偶戏亮相奥运开幕式并非偶然,首先提线木偶戏能够体现我国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其次泉州提线木偶先后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王景贤说,泉州市木偶剧团自1952年建团后,长期作为泉州乃至中国的“文化使者”对外进行交流活动,特别是近30年来,成果尤为丰硕,让泉州提线木偶戏“世界一流木偶艺术”的美誉实至名归。

  不仅在海外备受瞩目,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国内也是一颗耀眼的“文化明星”:曾在一年内四进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献演、近年来频频亮相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全国各类文艺活动时常可以见到提线木偶戏的身影……

2013年在世界闽南文化节举办后,泉州木偶剧团赴日本与同行交流,推广闽南文化。

  焕发活力 创新题材道具技法

  继承与发展是中国木偶戏的永恒话题。如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和取向?这需要艰难的探索。近年来,泉州木偶戏在题材、舞台形式、木偶造型、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这一古老剧种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泉州传统的木偶戏所演出的剧、节目,大部分选材自历史故事、宗教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以及对《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说岳全传》等小说、话本、戏曲剧本的改编。其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内容与新时代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木偶戏首先对题材进行扩展,出现了大量现代题材的成人剧和儿童剧。如提线木偶戏《雪域金猴》故事讲述的就是藏族小姑娘卓玛为保护珍稀的雪山小金猴与境外偷猎者斗争的故事。

  道具使用方面也更加丰富。比如新创作的木偶戏大量是现代题材的剧目,现代人不但脸部化装与古装戏人物大不一样,现代人的服装、盔帽也和古代人大不一样。现代戏的人物无法再像古装戏的人物,用宽袍长裙把自己的身体和四肢包裹起来,不但身体骨骼要让观众看清楚,连手、脚、指、掌的活动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此外,艺术家们费尽心思在小小的木偶头上设计机关,使它能够根据剧情和表演的需要动起来。也就是说,需要动眼睛就动眼睛,需要动嘴巴就动嘴巴,需要动眉毛就动眉毛,需要动胡须就动胡须。有的木偶头甚至能够变脸,能够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从嘴巴里喷出烟火。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泉州提线木偶惊艳表演。

  剧团的传承也不断创新。传承工作关键就是培养接班人。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泉州的艺术团体演员们大多数目不识丁,他们都是通过身传口授来教会徒弟。如今,传承有了新的方式。上世纪70年代末起,泉州艺术学校专门开设多个提线木偶戏表演班,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表演人才;前些年,还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招收泉州木偶班,面向全国招收优秀人才。2012年年底,“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成为我国首个入选此名册的“非遗”项目,包含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和漳州布袋木偶戏。

  在不断传承创新中,泉州提线木偶戏也屡获殊荣。2009年,泉州提线木偶戏《火焰山》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该奖项是我国迄今为止“含金量”最高的文化奖项,当时全省仅《火焰山》入选,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一台木偶剧。《火焰山》之后,泉州提线木偶戏还创排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剧目,其中《古艺新姿活傀儡》《钦差大臣》《赵氏孤儿》等荣获文化部“文华奖”,一个地方剧团能有如此多的剧目获文化界最高奖,全国罕见。

【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