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

既有国际范又很接地气 精彩活动绽放泉州古城大舞台
2017-08-25 06:01:49      来源:泉州网

  泉州网8月25日讯(记者 殷斯麒 许雅玲)一壶铁观音,一曲南音。泉州府文庙边上的茶馆,古风古调的南音汩汩流出,丝管悠悠,茶香袅袅,装点了泉州古城独特的夜晚。如果是节日,花样众多的花灯便四处绽放,欢快激越的拍胸舞点燃古城激情,让人仿佛一下穿越千年,恍然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

  这样的场景,只是古城文化活动的一抹掠影。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各类既有国际范又很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或是由党委政府主导,或是由市民自发推动,璀璨绽放古城,推介了泉州城市,丰富了人文生活,也蕴含对古城未来无限的畅想和憧憬。

戏剧分享沙龙、读书会……位于西街的芥子书屋,每周都会组织一场主题活动。(吴彬彬 摄)

戏剧分享沙龙、读书会……位于西街的芥子书屋,每周都会组织一场主题活动。(吴彬彬 摄)

  让人惦念的国际赛事 打开对外推广新通道

  不少人仍对去年10月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记忆犹新,今年已经迫不及待地询问第二届比赛的报名方式。去年这场以“海丝”为主题的骑行活动,吸引超过25个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车手相聚海丝起点。在城市绕圈赛段,古城线路借着如此高端的曝光机会,登上了更广阔的推广平台。提线木偶、南音等本土人文元素在经过赛道的双层巴士上展演,向世界展示古城文化的魅力。“和以往其他比赛不同的是,除了欣赏风景,还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泉州文化,我们喜欢泉州!”赛事个人成绩总冠军斯塔诺夫·尼基塔说道。

  同样吸睛的还有去年举办的泉州海丝古城定向穿越活动。上千名徒步爱好者齐聚泉州,其中还有来自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徒步游线路串联了泉州市舶司、聚宝街、天后宫等海丝遗迹,以及古榕巷、花巷、孝感巷等泉州特色老街巷,沿途还能欣赏南音、火鼎公婆等泉州文化习俗。活动结束后,徒步游的形式在民间得到延续,市民们自发组织古城徒步、古城骑行、古城小吃之旅等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深入了解古城历史文化。

  “古城效应”逐渐显现,“古城文化游”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夏令营的学生。不久前,来自德国诺市的25名青少年参访泉州古城,他们走访了天后宫、关岳庙、清净寺、府文庙、中山路、元妙观、开元寺等,古城韵味、古早美食让他们赞叹不已;来自德国和美国的中学生与泉州七中的24名高中生结成对子,一起结伴走读古城。德国奥伯豪森市的初中生Torben表示:“泉州寺庙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我会把在古城的见闻告诉德国的小伙伴。”

  热情涌动的民间活动 丰富古城人文新韵味

  在以活动推进古城保护发展的队伍里,除了政府部门,还有很多热爱古城的年轻人自发参与到策划、执行、宣传活动中来,让古城流动“年轻血液”,重焕勃勃生机。

  在西街举办的泉州青苔二手书市最近在朋友圈频频被提起。这场涵盖书市、场刊、主题读书会与讲座的青苔市集,从策划、执行、客服、美工到文字全都是泉州青年吉利一人包揽,不仅吸引了很多爱书之人前来参加,还得到芥子书屋、安平书坊、厦门琥珀书店等闽南地区书店的现场支持,气氛热烈。

  网友阿琪和露露参加了这场书市,他们带了37本书、12套明信片。阿琪说,有个戴草编帽的老爷爷买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又来到摊子。那时太阳已经西斜,老爷爷脱掉了草编帽,阿琪一眼认出他来。“你的书都卖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还卖呀?”“我不知道,这是个人组织的活动,我们报名参加。”“你们还有没有这种书,我想买。”“有,下次我们应该还会在这里,您到时候会看到我的。”

  夜幕降临,书市收摊。吉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文化不过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生活,不做作,很真实。做这些事情的原动力,其实都是出于喜欢,开心就好。”

  南萧分享沙龙、戏剧分享沙龙、读书会……位于西街象峰巷4号的芥子书屋,每周都会组织一场主题活动,吸引二三十名读者聚集于此,或共读一本书,交流心得,或聆听一段分享,开阔眼界。“书店位于西街,也可以嫁接其中不少新业态。”店主吴彬彬说,目前书屋已经举办了131期读书会,其间邀请了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木偶剧院的演员,近距离向与会者展示传统技艺。通过开展读书会、音乐会、DIY、闽南民俗体验等活动,芥子书屋已经成为西街最受欢迎的商铺之一,拥有了一群忠实的粉丝。

  如果你想学英语,在新门街文化会客厅里,每个月举行两期英文交流活动。据泉州新门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剑鹏介绍,泉州自从上了2016年央视春晚后,名声大振,不少外国人被闽南文化所吸引,选择留在这里工作、安居。“他们会定期聚集在一起,通过桌游、沙龙、分享等不同方式,交流自己对中国、对泉州古城的看法,他们很乐意与泉州朋友互相交流学习,增进感情。这就是我们做这个活动的目的。”

  呈现传统的民俗活动 找回浓重的乡愁记忆

  古城的嬗变,在出租车司机王惠清眼里,是“传统的东西都还在,更热闹、更有活力、更好玩了”。生于古城、长于古城,他说现在在古城还能找到乡愁。

  每逢节假日,独特的民俗活动让古城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花灯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元宵大餐,央视连续13年报道泉州元宵花灯展盛况。春节期间还有高甲戏、木偶戏、数宫灯和火鼎公婆、踩街等民俗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去年国庆7天假期,“67年国庆、67载古城”成了古城最火热的话题之一。分布在中山路345号的陈光纯故居、西街肃清门广场和西街116号后座宋宅洋楼里的7场泉州古城展览,打开了游客们品味古城的独特窗口。“早就听说泉州古城隐藏着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一砖一瓦都有沉甸甸的文化,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观赏老照片展后,来自山东青岛的游客熊健对泉州建筑文化赞不绝口。

  今年五一节期间,一场在苏廷玉故居上演的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婚礼”,在不少泉州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上头、罩乌巾、压斗、封轿、喷轿角、换扇、迎亲、踢轿门、跨火炉、踏瓦片、挑乌巾”等传统的闽南婚礼习俗一一呈现,消失已久的仪式让人大饱眼福,尤其让年轻人们直呼过瘾。来自内蒙古的巴音朝鲁专程前来观看,爱好传统文化的他对这场婚礼赞叹不已:“这是我第一次从头到尾见证了一场闽南婚礼,这些习俗很精致、很讲究,包含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精髓。体验之后想更深入了解闽南文化,希望泉州多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城话题引人关注。泉州晚报采访社会各界人士,倾听他们对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意见建议。

  提升活动宣传包装水平

  石将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许著华:泉州古城热起来了,很多市民有机会参与到古城的保护中来,这主要得益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个人认为,在整体的宣传包装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活动落地很关键,举办活动的目的,除了现场参与的人群外,应该让更多的人通过活动来认识泉州。好的推广方式能够让活动事半功倍,抱团宣传及有节奏的时间节点宣传,能够让零散的活动成为系列活动,这就需要相关的平台来做整合和梳理。

  注重保护古城人文软环境

  文化工作者谢万智:古城不要大拆大建,但要整治。见人见物见生活,按我说,文化就是生活,传统文化就是祖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生活离不开空间和物质,光保护一堆房子没意义。有些地方的古城保护,充其量就是古建筑博物馆而已,就算有人也是游客。这客观上是保护了房子,但并不是目的。比如高甲戏要保护,接受高甲戏的环境更要保护。“见人”的“人”,不能狭义理解为原来住在这里的人,只要居住的是说闽南话、语言相通的就行。

  完善古城文创平台

  文创企业负责人吴伟恩:对于民间自发组织的古城活动,希望政府能鼓励支持,并出台奖励措施。同时希望加强宣传,增加常态化活动,完善古城文创平台,让想参加古城活动的本地群众、外来游客可以及时得到有效信息。

  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点

  华侨大学教授江松:古城文化复兴离不开现代文化,要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一座城市不同时期的产物,有不一样的生长土壤,但一个地域文脉的传承具有不可割断的连接点。比如在规划建设西街的现代文化,就离不开东西塔这个“连接点”,不管是规划新的建筑物,还是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要充分体现这里的文化特色,通过精神层面和文化深层次的结合,创造更具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化。(斯麒 雅玲)

【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