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学术研讨会

“海丝申遗”九城签署《泉州共识》
2014-11-29 11:30:00      来源:泉州网-东南早报 泉州晚报

来自中国海上丝路的九个城市代表发表《泉州共识》

早报记者 蔡紫旻 林福龙 石勇 文/图

昨天,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学术研讨会的申遗九城(泉州、福州、漳州、宁波、南京、扬州、蓬莱、北海、广州)代表们,签署了《联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共识》,标志海丝联合申遗机制向前迈进一大步。

“海丝申遗”是项国际化工程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称,随着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成功入选世遗,不少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申报跃跃欲试,“像日本、印度等国家,甚至已经走在我们前面”。

杜越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当务之急,就是将这个项目国际化,“走出国门,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把类似的论坛、学术研讨开到国外去,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这样一来申报更有可能成功”。

根据以往申报经验,“学术研究、专家参与、多边整合”应该是此次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关键节点。

“今后我们应该以文化边疆代替现实边界。”最后杜越引用一位老专家的话,与在场九座城市的管理们共勉。

《泉州共识》缘何重要?

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长郑国珍表示,《泉州共识》的签署,标志海丝九城联合申遗机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取得共识,方能凝成整体申遗。

海丝申遗已成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大事,九个城市分布六个省,相隔千山万水,有不同文化内涵,分别代表海上丝绸之路的各个阶段,有了共识,可以把大家的心连到一起来。《泉州共识》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郑国珍期待申遗成功的那一天。

海丝九城昨日取得的共识,对今后的申遗之路至关重要。郑国珍说,这首先可以实现学术研究上的沟通。九城将联合申遗看成一个整体,在申遗方面的学术研究信息互相沟通,“有了共识,大家就能把各自的研究成果贯穿起来”。

申遗是一个时间表,任何城市在每个时间点都不能延误或者做得不足。《泉州共识》的达成,可以使各个城市申遗点的整治、提升和进度同步进行,并通过取得共识,让九城在申遗过程中相互学习。

申遗文本是一个整体,需要九城统一行动,需要共同的研究成果。只有先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完整文本。而在申遗过程中,还需要跨国的联动。

期待泉州成为申遗牵头者

郑国珍认为, 《泉州共识》签署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其找好落脚点。正如昨日连续两天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与九城代表们所呼吁的,海丝申遗,应该建立一个秘书处。郑国珍说,秘书处将成为牵头者,让九城得以统一行动。

“我很希望泉州来牵这个头。”郑国珍笑着说,泉州已成为海丝申遗的重要节点,把大家请到泉州,在此达成共识,特别有意义,也非常有远见。

从两天的会议中可以看到,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世界大港,沉淀的史迹特别多,不但数量多,而且类型多。“这里既有建筑遗迹、生产基地、文化交流产品,也有世界各国文化所折射出的当时情景。”

联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共识

我们,来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九个城市代表,为贯彻落实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海丝申遗”)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实现,本着“合作共勉、协同推进”的理念,决心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规定、要求,积极做好各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共同推进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步伐。作为对本次《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学术研讨会》成果的体现,我们一致同意发表《泉州共识》。我们议定:

建立合作联动机制。九城市将围绕“海丝申遗”之目标,秉承合作协同原则,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长效合作联动机制,适时构建集联合申报、保护管理、宣传展示“三位一体”的“海丝申遗”运作体系,形成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巡查有机结合的工作规范,全方位提升“海丝申遗”的保护管理水平,为联合“海丝申遗”创造有利条件。

形成统一目标任务。九城市以“申报成功、永续保护、造福后代”为共同目标,严格遵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充分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共同做好各遗产考察点的文物本体修缮、保护,景观风貌整治、提升,确保“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在国家文物局和相关省(自治区)政府、文化文物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各自认真完成“海丝申遗”的工作项目,全力以赴推动“海丝申遗”进程,争取早日获得成功。

共享遗产研究成果。九城市根据实际各自或联合开展卓有成效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等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坛、报告会等,促进相互学术借鉴,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合作共享。

联合做好宣传展示。九城市按照“立足自身、扩大影响”的原则,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征集、管理展示,分别办好各具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览,并交流互动;继续充实、完善和提升“跨越海洋——九城市海丝精品文物联展”内涵,积极筹划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览走世界。

联合“海丝申遗”是九个城市的共同愿景,我们当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在保护、传承和弘扬“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共同开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未来。

泉州 福州 漳州

北海 广州 宁波

南京 扬州 蓬莱

九城代表话申遗

◆出宝阳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2001年4月,泉州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至今已13年。目前,泉州申遗各考察点文物主题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明年上半年,泉州将完成原来已经有制订保护规划的考察点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环境协调区的树碑勘界工作。

◆吴聿建 福州市文物局局长

目前,福州委托规划部门,已经完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正处于有效保护和进一步挖掘中。下一阶段福州将继续做好海丝历史研究,做好福州海丝的展览宣传、展示工作。

◆陈月梅 北海市申遗办、北海市文化局局长

2009年,北海市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合浦汉墓群出土文物中,发现波斯的陶壶,这是国内迄今最早,也是汉至南朝数百年间唯一的一件实物,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重要成果。接下来北海还将继续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专题研究,扩大影响力。

◆赵冀韬 广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广州去年成立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组,希望在明年6月前做完所有申遗点的保护规划。明年上半年将出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古迹的专项保护法案。

在联席会议的基础上,九城加强合作,成立专家组,将核心价值观、共同价值提炼出来,需要统一方向、价值观,集中海丝申遗的力量。

◆张祝发 漳州市文广新局调研员、文物局局长

漳州的申遗工作从2011年启动,有龙海月港、平和南胜窑、华安东溪窑。2011年,漳州编制了海丝文化申遗保护规划,对三个申遗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今年9月起,国家水下考古队开始在漳州海域进行水下考古挖掘,希望从沉船考古方面佐证漳州在海丝上的地位。

◆舒月明 宁波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2011年,七座城市在宁波签署了“海丝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纲领”,建立起联盟机制。希望各个城市发挥优势,向海外专家推介海丝九城联展,将展览推介给海外专家,做海外巡展,扩大海丝申遗影响,并不断策划新展,也希望海丝申遗的九座城市今后共享学术研究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曹志君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馆长

今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南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方案》,将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申遗工作作为试点项目之一,加快推进。相关遗产点保护管理办法,已经列入明年立法调研工作计划。这次会议南京申遗办的人都来了,我们还希望能借鉴泉州的九城联展经验,做好明年的联展。

◆刘马根 扬州市申遗办副主任

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欲申遗,是扬州建设世界名城、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发挥名城影响力的又一次契机。今年6月,由扬州牵头、35个运河城市联合申报的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扬州成立专门团队推介海丝文化,团队成员就有大运河申遗团队的成员,希望将大运河成功申遗的经验分享给各兄弟城市。

◆赵健 蓬莱市文物局书记

登州古港是古代中国北方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以及南北海运及贸易活动的枢纽港。蓬莱将针对海丝申遗进行资料整理、建档工作,将蓬莱水城3大类15部分史迹分门别类建档立案,并建立文保资料库。同时,以史实和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充实完善蓬莱及蓬莱水城在对外交往和军事防御上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论证蓬莱水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存在的重要意义。

泉州共识 海丝气度

·本报评论员·

连日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再现了昔年“市井十洲人”的盛景。无论是异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还是百花齐放的展览研讨会,都印证着从“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年代起,这座城市所不曾改变的鲜明特质。

兼容并蓄、多元开放——带着海洋气息的血液源自于先祖,传承于今人。千年后的今天,在泉州的牵头组织下,我们再一次在这片土地上看到这样一幕场景——

“泉州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海丝申遗’摸索,可以分享更多经验,让兄弟城市少走弯路。”

“扬州愿意贡献在大运河联合申遗中的经验和资源,和兄弟城市携手推动‘海丝申遗’工作。”

“宁波正在考虑将九城文物联展推到国外去,‘海丝申遗’不能单打独斗,我们要拧成一股绳!”

……

连日来,在这场名为“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学术研讨会上,你听不到关于“起点”或是“首个”的争论,入耳的,尽是“我们”、“携手”、“共同”等字眼。在这里,“海丝申遗”已然跳出了一地一域的格局,形神兼备地重现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众所周知,作为一条绵延千里、历时千年的古老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项目之多、涉及之广,过去少有。各地自然禀赋、人文特色、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有千秋,想要步调一致地行动,亟须达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建立协同合作的机制,在遗产本体保护、环境改善、科学研究、文本撰著、规划编制、社会参与等各方面形成合力。

因此,今天的收获令我们欣喜。随着《“海丝”联合申遗——“泉州共识”》的签署,一个起点,变成了一条长线——

这条线上,既能共赏最南面北海合浦汉墓群出土文物的流光溢彩,也能望见最北端蓬莱古登州的“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

这条线上,不止有文物修缮保护的合作身影,也将响起学术研讨的百家争鸣。

“申遗绝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是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世界遗产的前提之下,充分发挥世界遗产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党的十八大记者招待会上,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如是说。

从这个意义上看,“泉州共识”已然走好了第一步。

【编辑:黄冬虹】